俄乌冲突被誉为“人类历史上首场无人机战争”,这场持续的战斗标志着无人机(UAVs)在战场上的运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双方都在无人机的使用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口碑最好的配资平台,乌克兰每天部署数千架FPV(第一人称视角)攻击无人机,而俄罗斯则大量使用“天竺葵”系列自杀式无人机,进行远程打击。这种无人机的广泛使用,使得反无人机的防御措施成为双方防空作战的核心任务。
为了应对无人机威胁,乌克兰采取了一系列创意十足的临时反无人机措施。例如,他们使用了配备红外热像仪的老式马克沁机枪、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追击敌机、甚至用雅克-52截击机搭载后座机枪进行拦截。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又流传出一段新的视频,展示了一架经过改装的农用飞机,配备了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成了一种新型的无人机截击平台。虽然尚无法评估这种改装在实战中的效果,但它那种简单而直接的改装方法无疑吸引了不少军迷的关注。
视频中的飞机是一架捷克制造的兹林Z-137T农用机,通常用于低空飞行、喷洒农药和化肥。然而,这次它被拍摄时,机翼下方的APU-73滑轨上,竟然挂着两枚R-73空空导弹。与原本的农用机外形相比,这架飞机的涂装已经换成了军用哑光灰,后部还加上了白色的识别条纹,以避免误击。这种改装方式虽然粗糙,但却能在特定情况下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展开剩余73%Z-137T是1963年首次飞行的Z-37系列农用飞机的改进型,原本装备苏联的伊夫琴科活塞发动机,而在改型后换装了沃尔特M-601B涡桨发动机,不仅提升了性能,还提高了效率。Z-137系列的农用机自上世纪80年代生产至今,已在东欧国家中广泛使用,乌克兰可能早在苏联解体前就开始使用这种飞机。
与乌克兰空军的米格-29和F-16战斗机不同,Z-137T的设计主要针对低空、低速飞行,早期的Z-37机型失速速度仅为81公里/小时(44节),这使得它非常适合用来拦截像沙希德-136这样的低空低速无人机,能有效解放空军战斗机,集中精力处理其他高端威胁。事实上,乌克兰空军曾经使用雅克-52截击机验证了低速农用机在反无人机作战中的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Z-137T并不是唯一被改装成作战平台的农用机。美国空军特种作战司令部今年列装的OA-1K“天袭者II”便是基于AT-802农用机的军用版本。尽管两者的作战定位有所不同,但乌克兰的Z-137T显然更加专注于反无人机的角色。
除了空空导弹,Z-137T的机翼内侧还挂载了两个圆柱形吊舱,看起来像是副油箱,但也有可能是某种机枪吊舱或者对地攻击武器。无论如何,这种改装让Z-137T具备了更多的作战可能。
R-73导弹是一款近距离空对空红外制导导弹,具有非常强的拦截能力。它的迎头射程可达30公里,尾追射程为14公里,战斗部重8公斤,能够有效打击包括无人机在内的多种空中目标。此外,R-73还具备很强的机动能力,能够在±75度的离轴角内锁定目标,极大提升了对无人机的拦截效率。
目前尚不清楚Z-137T改装后的空中目标获取系统。视频中的飞机并未显示出配备机载光电传感器或雷达设备,因此可能依赖地面引导或通过目视发现目标。如果没有头盔瞄准具,飞行员可能需要通过机动让目标进入导引头的视场范围。不过,结合乌克兰已有的无人机追踪系统,Z-137T或许能够通过加装前视红外系统(FLIR)提升其昼夜作战能力,甚至与现有的防空网络实现数据连接,进一步增强其战场表现。
尽管Z-137T的改装展现了乌克兰在战场上的应急智慧,但这种“土法改装”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缺乏高端的机载雷达和红外探测系统,使其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的作战能力大打折扣。其次,Z-137T的低速、缺乏装甲和电子对抗能力使其在面对俄军的现代防空系统时非常脆弱。此外,Z-137T的作战半径较小,航程通常只有500到800公里,无法覆盖广泛的战场区域,因此更适合用于局部防空任务。
尽管如此,乌克兰的Z-137T改装在特定情况下仍然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尤其是在应对低端无人机和进行要地防御时,表现尤为突出。它的存在标志着现代战争已进入“混合防空”时代,即高端武器与简易改装并存。谁能在这场战斗中更快创新口碑最好的配资平台,谁就能掌握战术主动权。
发布于:天津市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